*考

/ 思辨,

原本我已经有一篇文章叫“思”用来记述我平时思考所得。但我发现还能细分,其中有一部分是直接面向发现生活中习以为常但是不难发现的问题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发现问题是很重的一环,故此单独记录。


如何投入进去看一本感觉枯燥但有用的书 (2022-5-1)
特别是技术类书籍,可能是因为其对人脑的刺激效率不够激烈,吸收书籍中的内容会让人感到间歇性的无聊,这种不连续的感觉会让人想要放弃阅读,离开书桌去院子里走走。

一种方式是加入轻音乐,这种间歇性的无聊会被音乐带走,让人可以不间断的看下去。此时人是不会感到音乐是一种干扰的,因为这个时候人的大脑不处在那种向外输出时候的巅峰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平滑甚至随时可能走向下滑的状态,音乐有利于维持这种平缓性状态的稳定和持续。

另外一种方式是转变知识流向从直到弯甚至到逆流,比如把运行和修改书籍中的可执行代码作为重点和前置。看完所有的代码实现(你不必明白所有的实现但是书中提到你需要明确知道你在哪里已经看过),然后再看书籍仿佛有一种坐在桌前听别人跟你讨论你review过的某个PR里的代码一样的明朗了。

双拼输入法的问题 (2021-1-21)
双拼输入法无疑在按键上降低到了一个相对全拼而言非常低的层次,但是这个降低是有牺牲的。很少有人注意到双拼把韵母都映射到一个按键上的做法,牺牲掉了读音上的有效性。我所说的有效性是指,韵母的长度某种程度上表示着这个发音的长度和轻重。
对于把双拼作为日常输入法使用的人而言,在输入一些常用词同音,但是确是偏僻词汇的时候(也就是说自己不常输入的同音词汇),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自己常常按错一个韵母按键:比如xue、xun、xie,xiang,xiong。
认真想一下,会发现,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双拼把韵母集中在一个按键的上都一次性的触发完成输入所导致的。这样的问题,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记忆xue、xun、xie等拼音组合在键盘上的肌肉记忆而解决,必须通过记忆这些拼音所对应的偏僻汉语词汇的肌肉记忆来解决。
而对于使用全拼的人而言,为什么感受不到以上这种问题呢?我是说,使用全拼而言,只要脑子中想打的是xiang这个音的任何对应汉语,都不构成双拼上面所说的问题呢?
这恰恰是因为韵母没有被映射在同一个按键,被多个按键的触发完成的。
细想,因为韵母的发音本身就是延长性的,你在说 “下xia“、“先xian”、“想xiang“的时候,韵母的发出,并非是在一开始就完成的,而是随着发音的延续而展开的。而这种展开,在双拼中被强制的先发性完成(因为都只按了一个键),这本质上来讲,是不符合发音的自然性规律的。而这种发音的延展性规律,在全拼中,也就是韵母的长短构造中,被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换一种方式来讲这个问题,汉语拼音中韵母的设计,本就是一种趋近完美的体现,当时的设计者想必是考虑过如何在24个拉丁字母中体现出汉字声母和韵母的自然发音规律而严格构建的,而基于此而建立的全拼输入法,天然的体现出了这种设计的优美性。全拼有效的降低了按键次数,但却部分的牺牲掉了拼音的可用性。

肉夹馍 (2019-12-24)
我觉得“肉夹馍”这一汉语词汇解释为“肉夹于馍中”是完全正确的。汉语作为一个典型的分析语自然语言,其名词本来就是通过省略语素或语义来完成的,名词重心也常常是落在最后一个字上的,而不区分词性更是古汉语的特征。“肉夹于其中的馍”即是“肉夹馍”,如果叫“馍夹肉”才会是奇怪的,因为他不符合汉语名词构建规则,这词语本质上是在表达一种馍,而不是在表达一种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