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 思辨,

从小学忘记了是三还是四年级学校开始教作文课不久,我就发现了自己擅长写作并且乐于写作,也是因此,自己对热衷文学,而且长大以后,发现自己对中国古典或者是成语也好,典故也罢,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越来越能感受到其深刻的含义,故此,打算开了此篇文章原叫《说文解字》,后改为《我思》,意思是想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感悟来阐明自己对一些词语的见解。
但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是,对于真实的生活,对人人与人的关系而言,永远是复杂的,永远没有办法通过文字去表现。这种真实性在于,我们通过文字获取到的所有事情,永远在真实事件的验证中失去效力,除非我们的真真实实的经历验证出了某些文字内容,才会让文字得以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发挥出部分效力。
后记:后来在2019年底转移博客的时候,发现之前阐述问题的一些词语和内容表达方式有欠收拾,但是明显仍具意义,所以就留存,待有机会的时候可能会进一步整理修饰语言表述。


如何在梦中解决和思考问题 (2022-11-23)
我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保证充足有效的睡眠,并且不受到任何人际关系的压力,就可以在梦中(类似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延续思考白天所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汉字记忆的过程 (2020-8-4)
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最终上讲是脱离了其本身象形的含义的,而是把文字图形化的和具体所代表的意义在脑中做了关联。这种感觉就像,比如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旦理解了,就会变成一种直觉性的自然而然的事情,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大体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语言和它具体要描述的事情之间的维度差距 (2021-4-23)
真实的事情类似于n个维度综合形成的一个准确度,而当我们试图用语言表述时,相当于在用一种一维维度来描述原本n个维度的准确度,故此越是复杂的东西,越是难以表述。语言简单来说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应用,在具体事情的真实的各个维度上取出来的一种特定描述。比如,precise和accurate这两个单词都是描述某件事情是否准确的,但是各自的侧重不同。但是描述准确与否有很多维度,比如言者在说感觉上是否准确,还是在说事实上是否准确,在说准确的精度到底是多少等等。但是这两个单词只取了各个维度上的一个特定点来做固定值衡量。

改变命运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改变所处环境 (2022-5-8)
我这些年很清晰的认识到一个事情,人的命运是必然的受制于环境的,家庭小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主要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非常的有限的,本质上讲,是家庭和社会在极大深度上的影响着一个人做着人生的选择。
命运即是选择,要改变自己选择的方式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讲,改变人所处的环境环境是最畅然的途径,人没有自由意志。

新说人生意义(原回答 (2022-07-07)
其实人生本质上而言是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所以你越是思考这个问题,越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基本决定了人生的大部分意义,都会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中的。因此,越是比较高级的“对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越会跟人类社会相关。所以脱离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生就会变的很难有很大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非常大部分的,也都是对人类社会而言的。
社会性动物也属于动物,所以从事物运转的本质上说,人就是动物,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分别。而人们所说的所谓的人生的意义,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外界刺激的反复激发下,人感受到的一种满足。这个满足被自己解释成什么,什么就成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去说的话,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更没有好坏之分。而人生所谓的意义,就是去迎合人类社会已经被定义了的“有意义的事情”和“没有意义的事情”罢了。
又或者说,人生的意义,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当下既有社会的定义下,找到一种比较高级的“满足感”,并让自己迎合和适应这种满足感。有的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很容易的就能迎合到这种满足感,所以他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反之则相反,仅此而已。

用易经来解释人生规划和遇到挫折 (2021-11-20)
对于自己即将实施的规划来讲,千万要意识到真正实施的时候肯定会有不顺心的时候的。
而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是在逆大势而为,千万要想到,真正重要的是在挫折下,你到底如何调整自己度过挫折。假设当下挫折是自己接下来时间段中所必须克服的,那么你如放弃,你所改变的将是自己接下来的势运。
总之,你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想法应该是从大局出发,总体上评估自己的势运如何,如果变差了但是大势还在,自己要如何调整自己可以让他继续变好。如果大势已去,自己应该以怎么的速度调整来脱身。

人为自己而活和为他人而活 (2021-6-26)
因为表面上的所谓独立个体的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动物。作为独立个体而言,人是必须为自己而活的;但是人的社会性使得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产生不了任何价值,人的价值观本质上从社会中从而来,而人的价值也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
李若彤在鲁豫有约中采访结尾的关于人为自己而活还是他人而活的疑问

一个人能力的改变 (2021-4-19)
一个人的能力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大体上在一开始的阶段中,就被体现和注定了。这种注定包含了你的环境,以及你的环境是否能允许你付出的努力,和你所能控制自己以便能实现的这种付出。
倘若你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激愤而起,大声疾呼说:“我不认命,我要改变这种注定”。
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改变这种注定,意味着:首当其冲的你必要舍弃当下习以为常的环境,对此你是否愿意;你要改变自己有意无意形成的习惯甚至于价值观,对此你是否愿意;而对于你必将要付出的努力,你又是否愿意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人的自私 (2021-4-7)
无论何时都别忘记,人都是自私的。人的自私之处最最体现在,明明是以自私的本源性作为出发点来衍生出的语言行动或行为,却偏偏拼了命的去加上各种附加语言行动行为作为表象去掩饰本质。

记忆好人 (2021-2-1)
从一个人整个一生的角度去看,什么事都只是过眼烟云,什么人也都只是过客,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只有是付出了真心的事和勇于做出过牺牲的人。

五十步笑十步的真正含义 (2020-12-10)
我上学没读懂五十步笑十步,原来它是说梁惠王是小聪明,他把百姓当傻子看。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020-8-26)
小时候学觉得孔子在说废话,连我这样的小学生都天天上课学习,我每个周末还都有小伙伴一块去野去玩耍,那这不相当于是说每个人都是君子吗,这样也可以奉为经典吗。
长大后我才觉懂孔子讲的人生的境界:人必须要有知识并且要懂得学习知识的方法,一旦习惯于学习,会发现这其中的乐趣是无限的;人要有知心朋友并懂得珍惜,人生苦短,朋友相聚,岂不人生快事?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差不多是一样的情绪。人更应该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应对自己所遇到的新的陌生的人事物,人不了解你也不感到怨恨,这种简简单单的人际法则,一旦人能做到,对自己,对他人都收益无穷,但很能做到者真的寥寥无几啊。

言多必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020-7-23)
一方面是因为语言表达有时候为了简化快速表达,缺少作用域限定。比如一个人说因为某种原因所以做了某事。这个事情具体而言是有非常具象的作用域的。但表达时候没有指明作用域,并且没有指定因为的原因占总体原因的比重多少比重,造成了表达的失真,但是如果要加入这些表达限定,就不能快速的用一句话表达完。
另一方面是因为情绪的侵占,在人际交互中,特别是和利益相关的表述,表达者在快速表达中,容易因为个人利益的驱使,变相的做出不中肯的表达。
还有一方面是欲望的侵占,口欲讲话欲也是人很基础的一项欲望,人本身就容易因为讲话所带来快感中随意做出的表达。
我觉得大体是因为以上原因,孔孟之道才有言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是说要少说话,多做事,要在语言表达上面变得迟钝,在行动上面变得敏捷。因为很显然,这样的行事准则是能克服以上所说的问题的很现实可行的方法。

如果有人说要请你吃饭谈事情 (2020-5-15)
在面临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以我的经验,常常会有人以找我吃饭为由,想谈事情以图缓解事态。我其实也曾经在自己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这样发起过谈话。
但是我发现,极多情况下,首先发起谈事情的人,都是怀着某种要改变他人的目的的心态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心态作用下,会把问题内化试图消化,不处在一种改变他人的进攻状态,而是处在一种保守进攻的状态下,这时候会很难发起某种攻势,比如通过谈话改变他人。
所以,如果说有人想找你吃饭谈话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对方不处在认为自己有问题在寻求自身改变的状态下,而处在他人是错的,需要改变他人的状态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020-4-15)
此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我一次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引用中得知,意思是说,依照自己的想法行进做事情,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应该反过来扪心自问,我应该如果做才能让事情达到自己的预期。
后来发现,这话完全是人处世的精髓所在,也是使整个社会可以变得真正和谐自然的精髓。人天生的自我中心化,遇到时候就怪罪在外在的事情上面是人在一出生和小时候都会有的表现。但是随着人的成熟,会发现外在的世界是较难以改变的。
在现代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依旧无法完全准确预测何时下雨,如果总是被雨淋湿,诚然是因为天气预测不够准确,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何时下雨呢?但是,即使我们能控制何时下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能做到在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的时间都下雨,要求不下雨的时候不下雨吗?恐怕大家的要求未必一致。
有网上女性的声音说,自己老是遇到渣男被骗。诚然社会最好不要有这样的人存在,但在已然如此的社会情况下,自己应该思考的是,我喜欢的人为何都是渣男?我在哪种渣男的特质中无法自拔?我应提高我哪方面的甄别能力。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外界的冲突的最最实际和理性的办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找原因来着手处理解决问题,才能最最快速干净利落有效缓解或者解决好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时间克制 (2020-6-8)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天我们都能接收到太多的文章评论新闻。但如果认真思考,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价值的信息呢?换句话说,每个人每天想的事情说的话到底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呢?
由他人及自己,自己每天想的事情也大多都是无用的。所以自己更不应该浪费时间思想人力来记录传播这些无用的事情。所以自己不应该写太多心情日志类文章,自己需要解放自己的时间和思维。

不再看科幻的原因之一 (2020-5-5)
想是一种很侵占自己的固有思考资源的事情,其价值很小,特别是那种无目的的太过脱离理论和现实的乱想。科幻固然有可取之处,但现今太多的科幻包含了太多的不切实际。要认识到,某种程度上,太过痴迷科幻,是一种放纵自己欲望的行为。我因此而希望自己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多作为,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的有所产出。如一直沉迷与假文学的虚无的文艺青年一样,都需要致力于现实。

知识和以及具体运用知识上面的区别 (2019-08-29)
为什么我知道了lisp是数据和代码相互转换的语言依旧是没有办法处理具体编程问题的原因:
知识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中实践,才能被认识到全部。所以有人说,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话语总结出来和传授出去,原则上是错误的。有的人觉得写一本非常简单的书就可以教会人所有的计算机知识,这本来就是滑稽的事情的。计算机行业的那些知识,是没有简单的办法可以学会的。
复杂的问题永远都是复杂的,而且必须通过复杂的实践才能学会。而复杂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简单的话语概述,但这种概述即使被理解了,依旧是没有办法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的。
换言之,这种简单概括本来就剔除了太多实际问题而变得的简单了而已,所以通过别人简单的概述,得到的本来就不是实际的全貌,通过这种概述也永远是学不会在复杂的实践中如何解决问题的。
例如,高中课本上的知识都很简单,这种简单虽然可以覆盖所有试卷上面的试题,但是理解了这些简单的知识,依旧是没有办法应对所有的考试的。换句话说,考试这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和课本上的简单知识,是可以看成是完全不同层次的问题的,他们仅仅是有一些关联性的存在。

验证一种自己修养的办法 (2019-7-24)
如果一个人在你非常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意外的踩了你的脚道非常疼,你的反应如何,语言攻击,白眼,克制沉默?
我常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修养最体现在,在不知道周遭的状况下,而遭受意外事情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态度。
如果对方踩了你的脚,是因为被前面的人推了一下呢?如果前面前面的人是连锁反应呢。

肉夹馍 (2019-12-24)
我觉得“肉夹馍”这一汉语词汇解释为“肉夹于馍中”是完全正确的。汉语作为一个典型的分析语自然语言,其名词本来就是通过省略语素或语义来完成的,名词重心也常常是落在最后一个字上的,而不区分词性更是古汉语的特征。“肉夹于其中的馍”即是“肉夹馍”,如果叫“馍夹肉”才会是奇怪的,因为他不符合汉语名词构建规则,这词语本质上是在表达一种馍,而不是在表达一种肉。

多疑和愧疚 (2019-07-01)
多疑乃是人成长中至将重要的课题:如何合理的处理自己的多疑,如何合理的引导自己的多疑,你可以怀疑历任出轨,但是要知道如果只是多疑将会造成多少损坏,而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多疑,将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君不见多少妻离子散,多少兄弟反目,江山更替,因素素和张翠山就是个大好人才会因此损命,多少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是多么的自我中心的去消化掉了,而张翠山和因素素明显确实都擅长处理这种事情的人。

要求情商高的折射 (2019-06-22)
如果看到简介或者某个提议上,有人写道要求对方情商很高,那可就要小心了,小心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可能对方情绪处理能力并没有多好,第二,对方可能是不爱妥协,偏爱索取,重过给予的人。因为,很明显,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微关乎于情商,太关乎于利益的了。而且只有利益,是小孩子都会去考虑的事情,除了小孩子的考虑总是不够全面的。

关于钝感力的思考 (2019-06-15)
常常听人说,也发现自己需要,钝感力。我某时间意识到一个事情:顿感力,不太在意周围看法等等的出发点之一是,这些事情都没有造成物理伤害,情感上的伤害,只要自己相信这些事情没有对自己造成伤害,即就会没有伤害。

劳动和休息 (2019-06-10)
因为作为人类来说,我们总是不能连续不断的持续的做一个事情的,因为会疲劳。所以算起来说的话,我们通常会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切换,比如说,如果把一直编程面对电脑工作看成是劳动的话,那么聊天或者跑步打篮球等等不需要持续用眼镜的活动就可以看成是休息。具体的总结下来,晚上回到家吃饭的时候,看娱乐新闻或者脱口秀或者综艺节目等等的都被看成是休息,而事实上,这个时候看一个MIT的经济学或者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公开课是差不多的效果的,单单只是从我上面说的休息只是换一个劳动的状态来说的话。所以,我们需要在同等效果的活动中,选择出来那么有意义的休息活动方式。你可能会反驳说综艺节目或者脱口秀更有意思会更加让人放松,但是看过太多这些节目的你会不会感到空虚或者千篇一律的无聊。其实上,一些经济或者社会学或者计算机或者乐理乐器知识等等的一些问题,研究或者探讨起来,一旦你找到合适的替代原本空虚行为的平缓替代方式,他们可能会使更加坚实有意义的存在。

如何面对自己性格中多疑的状态,如何提高情商和情绪控制力,所谓修身养性 (2019-05-08)
这里讨论的不是明显病态的多疑症范畴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常常有多疑的时候,多疑从另一个角度讲,可以促进自身思考,实际上,客观的面对多疑产出的怀疑结果是可以促进事情的快速解决的。我有时候也常常发现自己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是多疑的,我是说,最终结果验证下来,发现是自己错误的判断了问题,当初自己所怀疑的人或者事物并非客观事实。然而,我最近的工作生活中,却也常常发现我周围的一些人也在犯着多疑这样的问题,我是说他们在错误的怀疑别人或者事物,好吧,其实就是在怀疑我,并且很明确用言语表明说他在怀疑我,然而我很清楚事情并非我所为,而且最终结果验证下来也确实并非我所为。
因此,我发现了我自己和周遭的人,同时都存在着多疑的问题,然而我发现,不同之处却在于,我无论心里面有多怀疑又多少的怀疑对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我会守住底线,决不会将自己无端的猜疑讲出去,而只是把猜疑在内心里作为一种待证明的将来行事备选意图快速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你去看百科,会发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等等的。但我觉得,大范围的来说,所为的情商或者情绪的控制,在做到可以真正的消除掉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前,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必然是先控制好表达,控制言语肢体等等的外在表达,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修身。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情商和情绪控制力,消除掉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应该就是所谓的养性。

心胸狭隘的含义 (2019-05-03)
除了百科上的解释,在我看来,是智商操作低于情商处理,理智不足以克服情绪控制身体言行的典型实例:其实心胸狭窄也是思维活跃的印证,我是说如果心胸宽广是平行于心胸狭窄而不是递升构建在心胸狭窄之上的话,反倒不如心胸狭窄。比如周瑜曾经试图让诸葛亮为吴所用,曹操却从没有调用过杨修的职位就杀掉了他,杨修这样聪明的人难道就会只是安于现状不会为了获得仕途故意突显自己的才能吗?一旦智力上可以认识到心胸狭隘造成的长远不利后果,深刻的思考自己如何行动才能有利,心胸狭隘的现状就会得到改善。

修炼情商的三步 ( 2019-04-21)
心智成熟,情商高,第一步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嘴,什么样的话该和什么样的人说,第二步是控制好自己的仪态行为,第三步才是控制好自己的心,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从内心深处真正想开,看开。

论人性的自私,好人不一定当下会有好报 (2019-04-20)
如果一直处在一个大家都还算慷慨和能够愿意承担和付出的人际氛围中,可能是意识不到的,但是,真实的世界中,真的就是存在,某一些人对很多事情的索取和要求就是远远的高于正常范围的,他们真的是会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真切的认为反倒是他人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无止境的索取。人性啊,果然还是有些事非常的自私的。好人不一定就会有好报,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对于不合适的关系,真的需要保有克制,并且划清关系。

哲学和数学 (2019-04-17)
如果数学可以精确的描述出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就不再是哲学意义上的话题了。

基础知识和具体实例中运用知识 (2019-04-10)
我高中时期,看到一些广告上的宣传,一些状元说他看基础知识才成功的。我最近因为自己的某些考试发现,从各个方面来说,看基础知识的意义都是不大的。基础知识本来就是为了应对现实问题而作的总结或者阐述,总目的总是在要解决现实知识上的。比如老刘是一个五金加工商,求经济利润等等的问题,其实际意义是要明白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生产的,如果太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可能就会忽视了是这些知识的组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组合性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不会在一味的记忆基础知识的时候明白,更多地是会在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时候明白。所以天下之事,死记基础知识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一如我高中的失利,有人说记忆基础知识就会懂得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那纯属扯淡。

看电视剧的启发 (2019-04-07)
由于电视剧通常为了吸引人看下一集,总是在每一集的结尾留有悬念。所以,如果想要轻松的跳出电视情景不往下看,最好的办法是在某一集的中间的那个故事情景的完结出就关掉视频,不要等到每集都结束。

快速睡眠相关:第一生物钟时间内 (2019-01-10)
生物钟时间内却失眠,需要让自己大脑有画面感,也就是释放大脑的工作,通常是日常的紧张感让大脑不停思考难以入眠,这时候需要冥想: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比如自己躺在床上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手脚手指脚趾是如何摆放的,他们是否冰凉还是燥热,进而可以思考江河湖海的流动姿态和外貌,乡村部落的俯瞰图等等......

存在主义 (2018-11-26)
让我想起来秒速五厘米中的台词:那应该是一段真正的令人无法想象的孤独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一味前行着,连一个氢原子也遇不到,只是深信着世界的秘密存在于深渊之中,怀着想要接近这秘密的决心我们就这样,到底要去哪里呢,最终,又能够去到哪里呢?
而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感觉到可悲的是,处在一种不安而又恐惶的情绪笼罩之中,极力的想要找一个可以感谢的对象,却发现并没有什么人是可以并且是值得被感谢的。
存在主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8%E5%9C%A8%E4%B8%BB%E4%B9%89

30岁说人生的意义 (2018-07-29)
人生的意义这种命题的答案,历代哲学或者其他书籍均有作答。我想在我30岁的时候,阐述一下我所感知到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相关的东西。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生中很多事情的意义,汇总都和人类的社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说多么伟大的命题,即使是放眼未来,你终究明白了宇宙的奥秘,但一旦假定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一切都会变的毫无光彩。狭义的就当下的世界和自身而言,人生的意义在社交中源来,社交中所获得的意义和产出,又借由社交输送出去。

谈对人的评价 (2018-07-19)
通常情况下,我们谈到对周遭人的评价,自知或者不自知的,都是硬性的包含在利益结果的权衡下的。
比如假设我对其他人说,B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这话的意思通常是,在我本人和B共同所经历的社会交往中,我还是得到了不少公共利益或者满足了不少个人的欲望的。
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种评价有多脆弱,我是说,只要两人所处的现实情况所产出的利益稍有变化,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就会变化。
在这种变动中,如果对于变动本身无力维持,那么还剩下的,唯一可以减缓变动的,是个人的修养和他人的修养。
进而的,如果我们要评价他人,一方面不要单单从自己得到的利益当中权衡对方。这可能不容易,但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屏蔽这种不可靠的干扰所带来的偏见,来看到人的本质。比如我觉得,一个人足够聪明和智慧的人,加上足够的社会阅历,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18-03-18)
我想,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其具体含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些话是在表达人心难测这样的事情上的话,我们可能就没有意识到这些话的另一层指导性的深刻含义。诚然这些话是在表述人心有事情并不像我们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的和善的。然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的这些话的表达是: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其内在如何,我们无法通过外在知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太早对刚认识的人下定论,因此,在我们刚认识一些人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谨慎的相处,因为说不定对方就是修养并不像表面的表现那么和善的人的,如果万一遇到了这种情况,自己太早的相信对方,将为自己带来难以置信的痛苦。所以我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深刻指导意义是,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要等到和对方相熟已久(这种相熟是指和其打交道和共同处理过很多事情已经从中充分的窥测出对方的性格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处理自身情绪的方式和能力)后,才能下某种程度的定论。不要因为对方善良的外表而过早的相信对方,也不要因为对方丑恶的外表而当下就厌恶对方,并且时刻把此作为一种人生信条和一种谨慎行事的人生态度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和为人修养之中。

正解对事不对人 (2018-03-06)
对于对事不对人这句话的我早在1或2年前曾经悟道了他的真正含义和其他人可能存在的误解,原因是因为2016年的时候,曾就职的公司太过频繁的在会议上没有太过细致的区分场合的使用这句话,故此引起我对这句话的兴趣,我做了一些剖析后发现: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在使用他的时候,是单纯的以缓解双方的紧张情绪,达到使对话和交谈和问题更容易进行下去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使用。但是我们如果我们太过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单纯的解决当前面临的事情的话,我们可能就没有看清楚或注意到更加深层的问题。从更加宽广的角度,对事不对人的解决问题,是永远无法真正的解决掉核心问题的。除非问题是异常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完全知识性的问题,否则大部分情况下,问题的产生都是和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有莫大的关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要完全的解决掉根源性的问题,就不能单单的对事不对人,而应该由事及人,侧重与对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的纠正,这样,就不单单的可以解决掉当前问题,更加可以使类似当前问题的问题也不会再发生。

编程到底是不是艺术,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是什么 (2018-02-28)
居然在影视中找到了我一直怀疑的一个问题的答案:编程不是艺术。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包括画家音乐家表演家都是更加侧重感性上的认识和情绪上认知,而编程相对而言明显是没有太多情绪的摄入的,除非你把建筑设计等也划分为艺术,这样的话,数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一词语也因此变成了在某方便登峰造极的表述,那么他和画家音乐家的艺术依然是不同。同理,情商和智商也可以被认为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很明显两者被区分开的是他们各自的作用对象不同,情商对象是人类情绪和情绪在现实世界中的展现的理解和把控,智商的作用对象物理世界上的和其抽象出来的物体的理解和把控,但是当然的,情商和智商的理解和把控都都包含着相似的逻辑思维活动,从这方面上来说智商和情商是一样的,这很容易区分,例如我这些文字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智商的体现,因为它只是我在解释的词语间区别的这种抽象问题的逻辑加工和处理,不包含任何人类情绪的摄入,而三国赤壁之战的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或孙子兵法中的反间计美人计则是智商和情商的混合,因为里面参杂了太多的人类情绪的理解把控和处理。

好马不吃回头草 (2017-11-20)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如果简简单单的只理解到他的表面意义,既凡是我们不应该回头,那这样的理解就太过简单了。诚然,不吃回头草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当时的分开和抉择,因为时间的关系,自己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些讨厌的细节,而只看重着优点,即使回头,可能依旧会因为种种种种原因再次分开,只不过是同样的根源问题在新环境下诞生出来的看似新的问题。当然的是,如果当下前景一片大好,无论好马还是劣马都不会也都不会想去要吃回头草,如果有诞生吃回头草的想法,一定是因为当前处于困境或者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才会诞生要吃回头草的想法。所以我是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指导意义是教导人们要努力的克服困难和迎接挑战,迎难而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迎来新的人生篇章,迎合旧的事物,从某种角度上更加意味着妥协和减慢成长速度,人生也只有在一往无前中才会迸发出意义来。

哲学争论 (2017-11-16)
实际上人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只是因为当下要解决的事情的短期和长期收益的偏正看待性导致被解读成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样或那样的主义论调因为不同的结果偏向而显示出不同的属性,又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被看成这样或那样的主义。说到底,哲学的存在或者某些哲学的争论都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来说是非事,定是是非人 (2017-10-16)
具体意义和误区解析:世间事,凡是事则定有是非,定可以说是非,那么为什么说是非的人就是是非人呢?因为真正理智切不是是非人的人会控制自己的表达,会在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人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理解。这样说来,倘若交情尚浅,就有人前来和你吐槽,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否是一个可以理智控制自己表达的人吗?那么这个人前来吐槽的目的和行为动机又是什么呢?不管是单纯的发泄情绪还是别有所图,都能说明他要不然是不足以理智清晰的分析和处理事情,要不然是想通过和你的主动沟通来促使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进展。只要是世间事,都有是非且可以说是非的,但来和你主动说是非事的人,大可以推断很多都是是非人,因此你要小心观测分析他们的行为和谨慎的应对他们。

道可道非常道 (2016-08-24)
我以前常常思考语言的局限性的问题,因为很多对我敏锐思维认同的人,想要让我表达出我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我却常常发现道理无法言传,我慢慢思考总结出来:语言在传递当中,加上谦辞敬语之后更甚的,会失真,道理我们永远无法从书籍当中获得,我们读懂的道理,都不算是读懂了,只是我们懂了这个道理之后,和书上所讲的道理衔接上了,这样子看来,道理仍旧不是读懂的,是我们自己懂了,书籍只是确认了自己懂的道理,书上的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而已,而我们真正所不懂的道理,永远无法读懂。后来我才发现,老子早已概括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件事请也恰好验证了其本人,即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样子的道理,我从小看到听过无数遍,居然在自己感悟到了这样子的道理以后,仍旧无法衔接起来,老子穷其语言概括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我看过千万遍,依然无法理解,以致有了人生感悟后,仍旧无法衔接起来。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2015-11-25)
原答于知乎,想到答案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常常有感于人生的困顿和不如意,却自认为没有知己好友可以倾诉,可以倾诉的人即使做了倾诉,也感觉没有人听得懂我理解的了我,故此有所感悟于下: 可与人言者无二三的出发点并非是简单的”坐等知己”,表达的更是对自己以及当前所处状态的无奈: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困难都很难找到释怀的方法,讲于他人听也无济于事。根本原因是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造成自己困难的人并非是自己沟通的对象,“讲于他人听”无异于缘木求鱼,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如此,自己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的。但是正是因为造成困难的双方都难以解决面临的问题,自己才转而诉求于他人的。这种天然的矛盾也造成了’可与人言者无二三‘。这种天然注定的无奈,让人更加的徒增伤悲。当当事人反反复复的在“遇到问题” – ”想要讲于他人听“ – “讲于他人听” – “发现以上真理” –“验证真理:讲于他人讲无济于事”循环后,便会在“遇到问题”之后放弃之后的步骤,悟出来在这种怪圈中循环根本没有意义—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言者,却真是无有二三呐!

填鸭式教育的成功之处 (2015-07-18 18:00)
作者其实是在批判当今只传授知识而忽略才能培养的填鸭教育方式。然而,当教育过度重视才能培养,轻视知识传承的时候,极有可能效果会更加差劲。因为才能和思维这种东西,从某种进度讲,算是一种天赋和性格的产出。显然,传授知识更加容易。因为现代科学都已经证实了,天赋和性格有很多是基因决定的,“教育”可不是“生育”。